大品类是指关注度高、竞争激烈、使用频率高的品类。如电视、洗衣机、洗碗机、空调、吸油烟机、手机、线上商城等品类。小品类是指关注度低、竞争弱、使用频率低的品类。如毛巾、充电宝、跳绳、橡皮、袜子等品类。
为什么要区分大品类和小品类的概念?因为定位理论首先是一个心智上的概念,她强调竞争发生在心智中。大品类心智关注度高,是可以占据心智的有力武器。小品类心智关注度低,影响心智的能力低。两者应该区别对待。
在厨电品类中,洗碗机是大品类。手洗不一定干净彻底,也浪费时间消耗体力,洗碗机的发明和洗衣机一样意义巨大:把人类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这样的大品类,应该启用新品牌。大品类关注度高,可以带动品牌的发展。小品类关注度低,需要品牌来带动。
定位理论是一个心智概念,她的要点是顺应心智、调动心智能量、最终占据心智、成为心智中某个品类的代表。她强调认知大于事实,心智难以改变,所有试图挑战心智、改变认知的行为都是作死。
企业战略不是心智概念,她是基于对需求的把握和满足。德鲁克说,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器官的存在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
定位理论是迎合需求、顺应需求、调动已有认知。而企业战略常常是超出已有认知的。
如果把品牌战略当成了企业战略,企业就不会站在未来等待她的消费者,而是跟在消费者后面亦步亦趋。
当消费者看到了未来的时候,就会把跟随者甩掉。例如杯装奶茶,相对于奶粉的冲泡方式是一种进步,但是当更方便的街边的烧仙草等中式茶饮出现之后,她就被消费者抛弃。
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自己能感受到的需求,消费者心智是他自己感觉不到的需求。需求是意识,心智是潜意识。品牌战略要瞄准意识,企业战略要瞄准潜意识。
冯卫东讲过一个案例,一个朋友说自己根本不认同定位理论,穿耐克鞋只是因为耐克 “一切皆有可能” 的精神理念。耐克的广告语是 “just do it” ,“一切皆有可能” 是另一个品牌的广告语。
也就是说,潜意识帮他选择了品类第一的耐克,意识帮他合理化了这个选择。人类都是受本能控制的,但是我们并不自知。要让消费者选择你,你要比他更懂他自己。
Sony准备推出Boomboxes音箱,他们召集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组成焦点小组,来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还是黄色。
这次会议后,组织者对小组成员表示了感谢,并告诉他们,在离开时,每个人可以免费带走一个 Boomboxes音箱作为回报。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线
品牌扩张是指在强势品牌拓展新品类前期,为了在实践窗口内占据心智,而暂时性地品牌延伸。在获得初步的先发优势后再使用新品牌。
美团的电影业务一开始叫 “美团电影” ,后来改为 “猫眼电影” 。阿里的电影业务一开始叫 “淘宝电影” ,后来改为 “淘票票” 。
品牌扩张有两种,一种是暂时性的,像以上几种。一种是长期性的,如小米毛巾。毛巾这个品类不会成为大品类,使用小米的名字可以获得比其它毛巾更大的品牌优势。
聚焦在一款产品上,可以打造爆款产品。比打造爆款产品更重要的是,爆款产品能够占据心智。
独特销售主张是从产品的物理特点寻找不同,而定位是从心智出发寻找不同的特性。定位提醒企业从心智出发看问题,而不是从企业内部出发看问题,这可能是定位理论的最大启发了。pg模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