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吗?上世纪的大电视原来画质很炸裂
栏目:毛巾浴巾 发布时间:2024-09-18
PG电子模拟器家纺生活馆, 现在我们见到的电脑,液晶显示屏越来越薄,边框也越来越窄...然而,80、90后第一批接触电脑的人,应该都看过又厚又重,俗称“大”的CRT显示器。  这玩意儿在当年风靡一时,是全球普及度最高的电子产品,2005年销量一度达到1.3亿台的顶峰状态,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LCD液晶显示器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逐渐取代CRT显示器。仅不到二十年时间,记忆中那个笨重的CRT电脑,如同胶片

  现在我们见到的电脑,液晶显示屏越来越薄,边框也越来越窄...然而,80、90后第一批接触电脑的人,应该都看过又厚又重,俗称“大”的CRT显示器。

  这玩意儿在当年风靡一时,是全球普及度最高的电子产品,2005年销量一度达到1.3亿台的顶峰状态,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LCD液晶显示器进入人们的视线,并逐渐取代CRT显示器。仅不到二十年时间,记忆中那个笨重的CRT电脑,如同胶片相机、万能充电器一样被人们遗忘。

  好在近几年复古回潮,原本待在二手回收站的“大”显示器,也重新进入人们视线。

  其实说起显示器,大伙最了解的就是分辨率,也就是1080P、2K、4K...而且一般分辨率越大,显示画面越清晰,但这说的是液晶显示器。而当年的大CRT显示器,虽然也因为色彩丰富清晰,色彩还原度高等优势,受到大众推崇。但,它却不是靠“分辨率”实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电视是黑白的,那时的屏幕没有今天所谓像素的概念,玻璃内侧是一整片均匀涂布的荧光材料,电子束从阴极出发,经过电磁透镜聚焦,最后击中屏幕,就显示出来一个亮点。

  而电子束的强度决定了击中位置的亮度,给电磁透镜加上适当的控制信号,电子束就能从屏幕的左上角开始,一行一行向下扫描,从而显示出完整的画面。

  当然,单色显像管能显示的细节是有限的,但这种屏幕分辨率的衡量手段和我们今天的标准截然不同。水平方向上虽然具有有限的细节,但却无限平滑,所以只能用垂直方向上的扫描线数量,来描述屏幕的显示能力,也就是多少多少p...

  想不到吧,今天我们在网上“吵”的1440p手机,到底能不能叫3K屏这件事,其实是上个世纪就埋下的祸根。

  顺带一提,在计算机和其他领域,也有为了可读性而改用绿色和琥珀色材料的例子,很多真空管朋克和赛博朋克作品,都还保留着这种独特的风味。

  为啥提这事儿呢,因为不同颜色的磷光材料,是彩色电视的前置技能点,放大一个彩色CRT的屏幕,你会看到这些点状分布的三色磷光。

  黑白电视,让早期观众看到了屏幕上的人物突然活了过来,而彩色电视的诞生,则让人们的视觉享受更上一层楼。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的主角——CRT显示器。它是由一个真空管、三把电子枪、三个荧光物质涂层和一个控制电路组成的。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束在屏幕表面与涂层相互作用,激发荧光物质发光,从而显示出图像。

  具体来看,三把电子枪成三角形排列,分别对应三原色,经过电磁透镜的调整,三个电子束正好就在纱网开孔的位置交汇。因为入射角度不同,穿过开孔以后电子,就会准确击中对应颜色的磷光点。

  总之,CRT显示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电子束对荧光物质进行激发,产生图像显示的技术。它的显示方式不同于LCD的阵列式,而是扫描式,扫描方式也就无所谓了,不存在某个像素点不亮的问题,也就没有所谓的分辨率一说。

  说起来,在当年有些“富哥”记忆里,大电视的代表,绝对是彩色CRT时代真正的王者——特丽珑。

  这里首先感谢资深家电媒体人马聪老师,给我们贡献出他的私人珍藏,KV1432CH。这是索尼彩电业务进入中国的第一台行货机型,1985年发售,拥有14吋屏幕,现在看跟个iPad差不多大,但在当年,这可是绝对的高端货。

  并且,它的内部构造也完全不同。特别是跟枪比较多的美式方案不同,特丽珑的电子枪只有一把,但里面是三个水平排布的发射阴极,屏幕前的金属遮罩也变成栅栏形状。

  同样是经过电磁透镜的调整,三条电子束最终在金属栅栏前面一点的位置汇聚,然后绕开栅栏,击中对应的颜色。

  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之前三枪所用的金属网透过率比较低,导致扫描过程中大量的电子都撞在网上,根本没打中屏幕,显示亮度就不行,发热也很大。

  而特丽珑就刚好避开了这些缺点,条状遮罩开口率远远大于金属网,屏幕也就更亮,发热更低。同样是电视上铺个湿毛巾偷着打游戏,有人露馅有人得逞,没准儿就是普通彩电和CRT之间的区别。

  这是因为它在垂直方向上的颜色完全一致,即便汇聚点发生了轻微的移动,效果也是对的。

  像三枪就不行,它必须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严格保持正确的汇聚,所以屏幕是一个向外凸出的球面。

  另外要说明一下的是,在特丽珑上呈现出来的彩色结构不是像素。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三块红、绿、蓝的单色显示器,进碎纸机里撕成条,再各拿三分之一拼起来的结果。

  而每一个单色的小块区域内,水平方向上依然是细节有限,但无限连续的,所以彩色的CRT也只有「线分辨率」,因为这个技术效果确实好。

  事实上,在CRT时代的电脑显示器和电视一样,「特丽珑」这三个字就是高端的代名词!

  而除了自己品牌的产品,索尼也会把显像管卖给苹果和戴尔之类的第三方,即便到了索尼专利到期的CRT时代末尾,其他厂家生产的单枪三束显示器,也要在营销材料里塞上一个「珑」字。

  说来好笑,特丽珑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因为条栅式的金属遮罩容易变形,实际制造过程中必须得用一到两根横向的「阻尼线」来固定加强,这根线会在屏幕上投下一条细细的影子。

  在当年啊,很多人认为这条影子是缺陷,但现在,反倒成了复古发烧友眼中「正品特丽珑」的依据。

  话说回来,其实现在很多人特意去淘换这些老的显示器,还真不是对旧技术的迷信,而是实力的认可。

  举个直白例子。由于发光原理的关系,CRT在电子击中屏幕的瞬间即可发光,几乎没有响应时间,而且因为它的磷光层是自发光材料,可视角度也比早期的LCD好太多,甚至后期CRT的高端型号还自带高刷。

  这样一看,好像前几年才开始普及的电竞高刷屏,其实在“大时代”早就有了。

  更难得的是,作为一种模拟时代的显示技术,CRT横向无限连续的屏幕,自带物理抗锯齿效果:超过推荐分辨率的图像,细节会小得看不清,但低分辨率的东西输入进来,却不会像LCD插值那样糊成一团。

  事实上,有些老游戏是主动利用这种失真特性的,比如恶魔城月下夜想曲,德古拉的眼睛在CRT上显示出来是两条气场十足的红线。但在LCD上面,就会变成非常搞笑的红色豆豆眼。

  所以,在液晶显示器刚出现的那个年代,看似笨重的CRT显示器,在画质方面完全吊打液晶。实际上索尼就是这么想的,结果差点把自己给送走。

  而2001年上市的HS34M90平面直角特丽珑,配备了曾经日本高端型号独占的SuperFinePitch超细间距特丽珑,色度分辨率对比最早的型号大幅提升。

  更狠的是,它还有模拟时代索尼的王牌绝技——DRC-MF倍线技术。这个功能基本可以理解成现在AI升频功能的前身,1080p喂进去,4K跑出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当时索尼工程师认为,自家的CRT显示效果是如此精细,以至于电视广播的画质,已经喂不饱这块屏了。

  虽然在说明书和各种资料里,都没给这块屏具体的线分辨率,但索尼给了它pg电子平台最高720逐行,1080隔行的信号输入能力,也算它显示水准的一个侧面证据。

  话说回来,虽然CRT显示器的画质确实可以,但奈何体积实在庞大,像HS34M90就足足86公斤,同系列38吋更是来到惊人的112公斤。

  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今天哪怕是100吋的液晶电视,重量也不过65公斤而已。可以说,这个大家伙特别好展示了CRT末期的尴尬:消费者想要越来越大的电视,可随着屏幕面积的增长,CRT的体积和重量是越来越离谱。

  其实索尼后来也不是没研究新的显示技术,只不过搞的是OLED,死守画质,但没想到消费者太看脸。在液晶的面前,CRT可以说“除了画质一无是处”。

  再加上门槛降低导致的价格战,以及当时整个索尼人事、组织、理念等各方面的变动,「技术的索尼」一时间是腹背受敌。

  话虽如此,但在最看重画质的专业玩家眼里,特丽珑的画质好到足以广泛应用在彩监,寻像仪这种广播电视的制作领域。

  因为分辨率受限,用于广播摄制的寻像仪在那个年代往往是对比度、分辨率更高的黑白机型。而清晰度更高的特丽珑,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而直到今天,特丽珑彩监依然是不少复古玩家的梦中情机。虽然换代时期经历了不少的波折,但索尼在专业制作和民用领域的声誉,再加上过硬的技术,始终维系至今。

  但话也说回来,现如今随着液晶技术的不断进步,分辨率、刷新率、视角、整数缩放这些,都已经不再是特别大的问题。

  再加上模拟器中各种充分考虑CRT显示特性,力求还原的画面滤镜的诞生,现如今即使是用液晶显示器,也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显示效果。

  至于很多人对“大电视”的痴迷,似乎多少蒙上了一点消费主义年代恋物癖的味道。

  人终究被年少不得之物困扰一生。那些在数字年代,依然愿意打开一台老电视的人,他们想留住的,可能无非是自己记忆深处,那些曾经的快乐时光。


本文由:PG电子模拟器家纺生活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