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园在《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书中写到:“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会拥有怎样的世界。”
生活其实一直都在那里,活成什么样往往取决于自己的态度。有人可能会说,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面前,面对“996”成常态的工作,去营造仪式感实在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马上放假了,大家都回去吗?”每到逢年过节,家庭群、老友群总会源源不断地出现这样的问候。随着大家越走越远,年纪越来越大,回答得最多的答案是:“不了,下次吧!”
闲暇下来,我总会想:在匆麻将胡了最新官方版下载匆忙忙、慌慌张张的生活中,我究竟错过了什么?一段回家团聚的时光,还是一次好好过节的机会?也许,我们渐渐丢失的,不仅是对仪式感的执拗和追求,更是未来可能乏味的生活中值得回忆的瞬间。
从小到大,我的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仪式感,因为爸爸总会尽力给平淡的生活增添色彩。他珍藏着和妈妈恋爱时的情书,他尽力把每一份普通的礼物变成让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惊喜”。在我步入社会前,他每一年都给我准备让我意想不到的礼物,虽然如今他都用最实用的“大红包”砸我。
记得,为了见证我的专科毕业典礼,爸爸连上两个夜班,几乎三天三夜没睡觉,也要顶着大大的黑眼圈从四川赶到天津陪我拍毕业照,即便所有人都劝他:“毕业典礼只是走个流程,真的没必要。”
也许是得到了爸爸的遗传,我也是一个浪漫得有些过头的人。比如,在大家聊QQ、发短信的年代,我和闺蜜坚持每周互通书信长达三年时间;父母结婚二十周年,我偷偷给妈妈准备了一身白色婚纱;为了追求喜欢的男生,一整个学期我都坚持每天早上心三明治送到他的教室门口;在生活费只剩两百的时候,我也会花去169元给同居室友买一个生日蛋糕……
我觉得,生活无论是富足还是拮据,该有的“仪式感”是绝不能省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一天都是减法,为了岁月的流逝少一些悲伤,除了珍惜,我们也应该让它多一些可以记住的色彩。
第一次意识到丢失仪式感这件事,是三年前奶奶的生日。上大学前,每年的奶奶的生日,我们都会当面给奶奶祝寿,后来因为上学离家远便只能在当天打电线大寿的那个月,我早早地就把买好的生日礼物邮寄回家,就只等当天打个视频电话。没想到,当天正好遇到公司团建徒步爬山,到酒店已经晚上九点多,累得快虚脱的我倒头就睡,竟然把奶奶的生日给忘了。
第二天猛然醒悟时,我竟有些害怕要给奶奶补说一句“生日快乐”,自己觉得懊悔,更怕父母和奶奶觉得失望。连着两天给奶奶电话东拉西扯后,我才终于解释道:“当天太忙了,下班太晚,所以就没打电话祝寿。”而父母和奶奶却反过来安慰我,照顾好自己就行,家人都理解。
三年过去了,那一次“失误”却依旧是我难以开口的经历。很多事情,错过就永远错过,很多仪式,不在当下就不会有感觉。
生命的每一天都是特别的,因为今天的太阳和昨天的绝不一样。但我想,面对一生的特别,我们始终还是应该找出一些日子,想办法在它们的前缀上加一个“最”字。
好在,在那段生活和工作压得难以喘息的日子里,我一边抱怨着枯燥和无意义,一边又重新找回了爱折腾的热情劲。
如今,在我手机备忘录里几十条重要事项的提醒全是和生活有关,台历上红红绿绿圈出了好多特别的日子。
疫情期间,宅在家中却依旧天天精彩的日子,更让我学会了除了费时费力的那些仪式外,对小细节的重视和坚持也是让生活精致特别的方法,比如:动手做一顿营养的早餐、在餐桌上插一束鲜花、装扮装扮精致的小窝……
今年的中秋,因为工作关系估计又不能回家了。但是极有先见之明的我,早早预备好了月饼给父母邮寄回家,用另一种方法让他们感受一份心意。至于我自己,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天休息日,也计划找个地方走走,去寄出几张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收到的明信片,也给忙碌生活和难得的假期另一份惊喜。
你呢?如何安排即将到来的假期?试着给自己和在意的人一些惊喜吧,因为平凡又琐碎的日子里,仪式感是对生活最好的热爱。
柴米油盐是普通人的生活,再怎样的“形式感”都不能将之升华。真正的仪式感来源于互相的爱,面对日常琐碎和未来的无力,仅仅是“一个形式”换来的只是更大的精神空虚和物质贫瘠。
让生活有仪式感的前提,是过好普通的生活。生活只会因为你的对生活的态度而不同,就像高兴了,偕老带幼去野餐,去看场电影,去大家都想去的地方,而不是说今天什么节,明天什么节去刻意做点什么。若心情好,上班路上也处处美景。当仪式只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在细枝末节上一直浪费时间,对结果一点帮助都没有,那么它只是个累赘。
你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才会让你的生活不一样,随性的,用你自己觉得舒适的“仪式感”方式过日子,比一切“形式感”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