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松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教授),胡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我国立足更高起点、瞄准更高层次、锚定更高目标,对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科学思考和系统安排,为开展人才工作提供了清晰的目标指引。
在人才的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的本质是人才的经济生产力,表现为在国与国的动态博弈中,一个国家的人才规模、素质、效能和创新活力。
当前,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国家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是在高端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是人才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
只有建设好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才能保障人才发挥所长、贡献所能,才能保障我国对人才的吸引力。
要建设好我国的人才环境,一方面要加强硬件环境的完善,加大经费投入,保证科研工作条件向国际一流科研工作条件看齐;着力公共服务,为人才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确保外来人才顺利融入当地体制、本地人才持续增强家乡归属感。另一方面要打造优质的软件环境,各层各界要以积极真诚的态度、包容开放的文化、科学合理的政策,不断引导人才能用力、肯用力、想用力。同时,从宏观环境来看,要加大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支持,通过重大战略部署、重大方针政策、重大要求举措,营造惜人才、爱人才、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完善的人才工作顶层设计,切实指导人才环境的发展完善。从微观环境上讲,各基层仍需提升思想认识,落实好各项人才政策,提升人才待遇标准,提供各类配套服务。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人才的流动也更加频繁。在当下我国高端人才供不应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顶尖科技与教育水平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的背景下,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路径。
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石赤不夺的战略定力、旋转乾坤的大国雄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促进国内人才“走出去”交流提升,进一步调整海外人才工作的观念和方针,从人才占有向人才使用转变,对于部分关键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我国的人才水平、发挥国内外人才价值。
制是在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发挥制优势,要坚持人才强国战略,发动各层各界各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工作。
政府要落实好人才的配套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同时要加强人才法制建设,为人才工作的合法化保驾护航。用人主体要着力于人才选拔、人才聘用、人才发展、人才激励等人才微观工作。人才市场要维护好市场秩序、市场竞争、市场规则、市场价格。
制度决定着人才工作方针理念的落地效果,影响着人才融入本土体制、发挥才能价值的程度,对我国提升人才吸引力和人才竞争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健全人才制度是重点。中国特色人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吸引、流通、使用、pg模拟器激励、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借鉴国际经验,在完善人才市场、优化人才流动配置、明确人才发展路线等方面长效用力。
着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要建立辩证客观的评价标准,既要多元又要统一,既要全方位评价人才,又要“一碗水端平”,拒绝“有色眼镜”看人。要确定合理恰当的评价周期,既要奖励即时成绩,又要关注长期潜力,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关注人才、评价人才。要培育合格高效的评价主体,强化用人主体的评价能力,强调市场导向的评价内容。要发展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吸收先进国际经验。最终建立兼具公平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
健全我国的教育体系,是培养人才的基础要义,是扩充潜在人才储备的核心举措,是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挑战的战略需要。
建设我国的教育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教育资源差距。要发展好素质教育,增强教育活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加强高等教育在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才结构的国际比较优势。要统筹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促进多样化发展,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关注特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做好人才的数字化工作,推动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有助于掌握各行业尖端人才结构、人才数量、人才分布等信息,为人才交流和人才合作打好扎实基础,有利于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要做好顶层指导,将国家大数据战略与全球人才大数据开发结合起来,为人才数据收集和应用提供坚实保障。要建立全球视野,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采集全球人才数据,争取形成全球人才的地域分布图和行业结构图。要关注实践落地,进一步建立全球人才数据库,研究各类人才的应用场景和国内需求,动态监测,为人才评价和人才战略做好准备。要借助数字化发展和互联网工具,尝试拓展人才交流的途径。要加强法制建设,防范人才数据收集中的风险,降低法律成本。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