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节日成为热点,于是,很多人被仪式感绑架,强行把普通的日常生活变得有意义,实际上就是为了买礼物、吃大餐,进行大量不必要的消费。
仪式感一下子成为人们的争论焦点: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仪式感?在生活中又有什么表现呢?
天津卫视曾报道过这样一对情侣:女孩要求每个月过一次情人节,同时再纪念两个人认识的日子,相当于每年过24个爱情纪念日。女孩对这些纪念日有什么要求呢?一方面要精心准备礼物,另一方面还得准备一次浪漫的庆祝。男孩虽然不太理解,但为了爱情,还是勉强接受,并尽力去做。
可以说,男孩已经为两个人的爱情营造了非常好的仪式氛围。但结果是怎样呢?女生并不满意,觉得这次庆祝不够浪漫,那个礼物不够用心。而男生也在一次次仪式中迷失,不堪重负,最后决定分手。
原因只有一个:男女双方太拘泥爱情的仪式,都把心思花在了仪式上,而没有关注对方。这导致男孩感受不到女孩的爱,而女孩也认为对方不上心。
说到底,仪式感并不是为了仪式而存在,盲目地追求仪式并不能带来好的心灵体验。有时,过多的仪式甚至给人带来心理负担。
有一些人,喜欢从生活质量中寻找仪式感。譬如吃饭要去网红店排队;旅游必须到出名景点打卡;周末在家,就要红酒配电影,把仪式感过成了有情调、有品质的生活。那么,在这些高品质的生活中,人们能找到仪式感吗?
其实并没有,这就像很多人,一到情人节就送巧克力,一到平安夜就送苹果。我们可以试着问问:送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估计大多数人答不出来,因为这些仪式都是商家通过营销手段制造出来的。
譬如巧克力意味着爱情甜蜜,苹果意味着平安。这与仪式感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商家却利用了对仪式感的追求,制造了仪式感等于消费的错觉,让很多寻找仪式感的人最终成了过度消费的人。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说了半天,这也不是仪式感,那也不是仪式感,到底什么是真正的仪式感?其实真正的仪式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法国经典童话《小王子》中,一只狐狸曾对小王子说过这样的话:仪式感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简单的说,仪式感不一定从仪式中得来,也不是从消费中得来,而是为生活赋予意义得来。
在经典电影《蒂凡尼的早餐》中,传奇女星奥黛丽赫·赫本饰演的女主角有一个吃早餐的仪式。在每个清晨,她会对着蒂凡尼珠宝店的橱窗,认真地整理仪容,不紧不慢地吃掉一个可颂面包。虽然她只是一个农家女,戴着假的珍珠项链。但每次吃过早餐,赫本就像打开另一个开关,换了个人,一扫夜晚的忧愁,变得从容、自信、清丽不可方物,成为纽约高端职场的交际花。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吃早餐是多么常见的生活行为,人们每天都在经历。可那些有仪式感的人,却能把每天都会做的小事变成富有意义的仪式,给生活和工作带来鼓励。从这里就可以看到,真正的仪式感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把普通琐碎的生活片段变得有趣,而且值得纪念。
认真就是端正生活态度,譬如经常注意着装,每天都好好准备晚饭,即使一个人生活,也不轻易放纵自己。
尊重就是能够换位思考,不让身边的人为我们受累,经常问候朋友,看望父母,让我们在乎的人感受关心。
敬畏就是对工作保持热忱,即便周围的同事敷衍了事,自己要坚定信念,坚守岗位,仔细工作。
热爱就是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工作和生活趋于平淡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些放松和调剂。
仪式感的心理体验,其实是一种生活程序上的满足,是来自某天某个时刻的满足,并非仪式或消费上的满足。
仪式感是很多人工作习惯的重要部分,它能够让人马上进入工作状态,提高效率。
从心理学上看,仪式感其实是人们给自己施加的心理暗示。关键是,仪式感催生的心理暗示远比一般的暗示要强,这种暗示会让人高度认可自己的工作,精神更加集中,工作效率也大为提高。
譬如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脸书网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他平时只会穿一套灰T恤加牛仔裤。当他穿上这套衣服,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工作仪式,打开了高效开关。既节约了着装上的注意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仪式感不仅是个人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组织文化的重要部分。著名的谷歌公司就有类似的仪式,他们在招人时,会要求新员工郑重写下自己的承诺:希望为公司做出哪些成绩,希望在工作中成为什么样的人。等到新员工入职以后,谷歌就经常用这些承诺来激励他们,让他们回想当时承诺时的仪式感,以此激发工作动力。
有时候走在路边,我们会发现,街边的小餐馆、理发店,都会组织员工进行早操晚操,喊一喊口号,这都是在通过不同的仪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归属感。
为什么很多人在参加婚礼时会哭?为什么参加完婚礼后会有强烈的想结婚、想恋爱的感觉?这就是仪式感的神奇力量,它能让你的大脑相信爱情。
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仪式感的作用,在婚礼现场采集了新郎新娘和所有宾客的血液样本,结果发现,在婚礼中,每一位参与者的催产素都发生了变化。
普及一下,催产素被称为爱情激素或是拥抱激素,科学证明,催产素是决定爱情忠诚度以及婚姻持久程度的重要条件。伴侣之间的拥抱、爱抚、亲吻,都能促进该激素的释放。
最后的结果显示,在婚礼上,新娘血液中的催产素大量飙升,提高了28%;其次是新娘的父亲母亲,提高了24%;再其次是新郎15%,而各路宾客血液中的催产素平均水平也提高了9%左右。
仪式感不管是在爱情层面,还是在其他意义更广的大爱层面,都会在生理和心理上给予我们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譬如我们刚到一个部门或团队,领导经常会组织大家进行团队建设,玩一些游戏,一起去爬山踏青,或是聚餐。让新人在这种团队氛围中相互认识,增进友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仪式,通过更多的沟通和了解,营造和谐轻松的团队,为以后相互配合打下基础。
日常生活的琐事太多,容易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因此,在面对重要抉择的时候,就需要用仪式感情绪,好让人们客观理性地面对那些大事。
譬如很多人练习瑜伽的时候,喜欢燃烧香料,播放舒缓的音乐,这其实是用仪式感来排除生活中的杂念,避免繁杂的事物引起内心焦虑,影响练习效果。
总之,仪式感在人的工作、感情和生活中都有很大作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建立企业文化,可以帮人建立默契,让爱情更加甜蜜,让友谊更进一步,还可以帮人排除杂念,缓解焦虑,客观理性地对待生活。
仪式感就是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它不是矫pg电子平台情,而是对生活最起码的尊重。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营造仪式感呢?
我们可以从平常生活开始,把仪式感与积极的行为习惯结合,譬如早睡早起、每天读书等。
所谓触发器就是仪式的开关,当开关被打开,大脑中的仪式感就被唤醒,本能地采取相应行动。
就像我们早上起床,一听到闹钟就知道应该马上下床,否则就会迟到。我们也可以为特定行为设定触发器,在很容易看到的地方提醒自己。
譬如要督促自己健身,就把健身服装挂在门把上,每次开门都会想到今天还没有锻炼。要督促自己读书,就把书本压在电视遥控器,或手机充电器上,每当自己松懈了,想要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就想起今天还没有学习。这些机触发机制虽然有些与众不同,但却可以触发我们的仪式感,让我们马上行动。
当我们为仪式设定好触发器,接下来可以试着固定流程,用一定的程序来维持仪式感。
就像婚礼仪式一般都安排在上午,由女方父亲将女方带出,再由男方接手,最后新人宣誓并交换戒指。表面上看,这些程序虽然一板一眼,实际上这其中蕴含了人的情感思维,每进行一步,在场的嘉宾和新人们都会心绪起伏,到仪式最后,大部分人都会热泪盈眶,这就是固定程序的效果。
古人读书强调红袖添香,读书时得有知己相伴,给自己泡茶。我们也可以丰富细节,譬如在慢跑的时候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帮助我们掌握运动节奏,调整呼吸;或者在高强度工作之余听听笑话,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以前我们喜欢说人自私,总是把好的留给自己,把不好的给别人。然而现在却有很多人反过来了,人前光鲜亮丽,背后却粗糙随性,只喜欢把仪式感表现给别人看。
事实上,仪式感不仅要把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更应该留给自己,不要看起来很有仪式感,那样只是打肿脸充胖子。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人在别人眼里看来非常高大上,每天都按时给自己做饭,学英语,练瑜伽,在朋友圈中每天打卡,简直仪式感爆棚。
可实际上呢,他们只是把饭做好了,先拍一下,发一个朋友圈,其实并不好吃。学英语也是如此,把教材和笔记本拍一拍,发完朋友圈就继续玩手机去了。时间一长,他们并没有像朋友圈中那样取得多大进步,而是原地踏步一般,日复一日地拍照,然后发朋友圈,毫无意义。
既然要有仪式感,就不应该拈轻怕重,而要从头到尾贯彻仪式感,否则只是挂羊头卖狗肉,发挥不了仪式感的线、把仪式感带给重要的人
不管今天出不出门,总会把自己收拾的清清爽爽,把自己打扮的靓丽无限,这是给自己的仪式感;
每天起床后,为自己和家人做一顿美美的早餐,一家人在一起认真的吃饭,这是家庭的仪式感;
孩子要上学了,买的第一个新书包,第一次考试回来,拿着成绩出现,爸爸妈妈的一个鼓励的大拇指,这是给孩子额仪式感……
真正的仪式感是什么?你懂了吗?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把仪式感带到日常生活,让普通的日子充满意义,少一些焦虑,多一些平和。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我们不能一下子让自己幸福,但是至少可以注入很多幸福的力量和因素,学会带着爱去生活,带着爱具备获取幸福的能力。
一杯茶,一杯咖啡,一首音乐,一次奔跑,一次无目的的逛街,一场电影,一束鲜花,一个拥抱,一个吻……愿你伴随着生命中的仪式感,每天都嘴角上扬,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能幸福满满。